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2

发布时间:2020-01-30 15:00:02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一

编写人:田亚荣审定人: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有关知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掌握“闻”“见”“却”“因”“以”“顾”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分析蔺相如的形象

[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学习目标2、3

学习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实虚词和人物形象的客观分析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不仅如此,《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A级)

倨( )睨( )镬( )嘻( )觑( )渑( )

怿()匿()驽()刎()颈之交列观()

二、积累文言知识(B级)

(1)一词多义

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 ) 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 )

忽闻门外虫鸣 (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 )

指:秦指示王 ( ) 却:相如因持璧却立 ( )

头发上指 ( )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 )

负:秦贪,负其强 (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不如因而厚遇之 ( )

( 2 )词类活用(B级)

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曰 2. 乃使其从者

3. 左右欲相如 4. 相如广成传舍

5. 宁许以秦曲 6. 臣请璧归赵

7.毕礼而之 8 .秦王恐其

9. 大王必欲臣 10.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11. 卒见相如 12.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3 )文言句式(B级)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秦,虎狼之国 4、求人可使报秦者

5、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使不辱于诸侯 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4 )整体感知:概括文章的内容(B级)

三、赏读113文段(C级)

1、浏览13段,说说本文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比智比勇的较量,由此可见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D级)

4、文章是如何刻画蔺相如的?(D级)

作业布置: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召有司案图 设九宾礼于廷

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拓展阅读

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

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可见荆轲多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 “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买荆轲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何太子之遣!”很显然,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

什么是出使秦国时需要的素质呢?爱国,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思维活跃,随之应变,始终掌握主动这一切蔺相如都具备了相如三次夺回了主动权:第一次秦王将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机警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用了一个借口“璧有瑕,请指示王”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对偌大的场面,凶暴的秦王,没有过人的胆量是想不出这个主意的第二次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住十五都予赵”,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也骗秦王“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如果蔺相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远也不得回头了第三次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相如充分认识到只有璧离开秦国,璧才安全;也意识到,秦王设那样的场面,而自己拿不出璧来,会面临杀身之祸但这有什么呢,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终没有杀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政治家,与“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再看荆轲,虽说进入秦廷后,秦舞阳色变时,荆轲作了巧妙的回答,但关键问题是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为官为财物为女人以及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可能实现的目标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或者城入而璧留秦,或者完璧归赵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荆轲之行,太子丹为他定了两个目标:或者劫得秦王,使秦国全部返回从各国侵占去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彼秦大将擅兵在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第一个目标完全不能实现,凭此二人一把匕首就能劫得秦王么?姑且劫得秦王,又怎么出去?至于要秦国返回各国的土地,更近于笑话,完全是一种虚幻的想法第二个目标就算刺死了秦王,秦国就起“内乱”吗?秦国如此强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实施中央集权的领导,所谓“合纵”诸侯的梦幻早已破灭其时韩已被秦灭,楚、魏、赵名存实亡,燕、齐危在旦夕,六国大势已去,早已扶不起来了如果通过刺杀一个领导人就能改变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制定目标要讲究实现的可能性,失去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于蛮干,而蛮干没有不失败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二

编写人:田亚荣审定人: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分析1421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2、体会本文善于以典型事件以及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知错就改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学习目标2、3

[学习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

一、齐读14、15、16段(A)

二、 研读1421段,完成下列问题

1、一词多义(B级)

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 引: 相如引车避匿 ( )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 左右欲引相如去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引赵使者蔺相如 ( )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 )

请以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

顾: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2、词类活用(B级)

左右欲相如 蔺相如止之

国家之而后私仇也

3、古今异义 (B级)

璧有瑕,请指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未尝有见坚明约束者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翻译下列句子(C级)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文段分析,思考 (D级)

1、根据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2、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

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4、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除了典型的细节描写外还有很多的独到之处,试分析

5、宽容是蔺相如的美德,人的一生曲折多变,在人生的这块调色板上,宽容应该是主色调试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

四、学习反思

五、当堂检测 (B级)

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秦城恐不可得,徒欺( 见到 ) (2)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因此)

(3)秦昭王闻之,使人赵王书(留下,留给) (4)臣请汤镬(接受)

2、下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3)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4) 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人秦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臣舍人相可使 (2)今君亡赵走燕

因而厚遇之 设九宾礼于廷,臣敢上璧

(3)赵亦盛设兵待秦 (4)怀其璧,从经道,归于赵

蔺相如口舌之劳 今君乃赵走燕

4、下列句式和“今君乃亡赵走燕”相同的一项是( )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遂于秦王会于渑池 (4)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5、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词类活用

(1)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人秦 (2)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

(3) 毕礼而之 (4) 臣请璧归赵

(5)左右欲相如

[拓展阅读]

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

一、 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

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 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

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

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

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四、 相如和赵王的对比

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

五、 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

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

六、 赵王和秦王的对比

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

七、 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

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八、 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

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

总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对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才是廉颇“争列”,才有了他的与廉颇的“卒相与欢”